轉貼~讓孩子破除自己的心理密碼

2007061610:00

讓孩子破除自己的心理密碼

白紙論或空瓶子論等傳統教育觀念錯誤

國內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說,白紙論或空瓶子論等傳統的教育觀念都有兩個嚴重的問題:

第認為孩子可以任意被塑造,而忽視了孩子天然的成長規律;

第過於重視大人的塑造,而忽視了孩子才是自己成長路線的決定者。

  “孩子的成長,有一個比較固定的規律。”孫瑞雪引用意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的話說,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精神胚胎,0~6歲期間是它的關鍵發育期,到了6歲時,它基本發育成型,而這個孩子的人格和智力也由此有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結構。從這一點來說,孩子不是一張白紙,也不是一個空瓶子。

  既然這個精神胚胎有一個比較固定的規律,那麼,成人可不可以按照這個規律“塑造”孩子呢?

  “不能這麼做!”孫瑞雪非常堅決地說,“精神胚胎的成長,大致有一個固定的規律。但是,每個孩子的精神胚胎的具體成長,卻是千變萬化,不可能有一個非常固定的程序的。”

  這就產生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,誰最能了解這個精神胚胎的具體成長的具體需要?

答案只有一個:每個孩子自己!

  孫瑞雪說,精神胚胎的發育,必須經過一些非常具體的活動,蒙特梭利將它稱為“實體化”過程,而她更願意用另一個詞——肉體化。就是說,兒童必須通過自己的手、自己的腳、自己的口、自己的“肉體”的各個部分,還有自己的頭腦,去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,而這個兒童的精神胚胎就在“肉體”的這些非常具體的活動中不斷成長。

  “和我們的習慣思維不同,兒童的行為並不是隨意的。他們自發選擇的每一件事情,都是在滿足這個精神胚胎的成長需要。”孫瑞雪說,“可以說,作為精神胚胎的載體,兒童最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,兒童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,其實都有其寶貴的價值。”

  作為成人,最重要的不是按照自己的設計方案去塑造孩子,而是理解孩子行為的意義,並在最少干預的情況下,給予孩子一些基本的幫助就可以了。

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長有固定規律家長不要隨便干涉

  孫瑞雪舉了自己一個例子:她兒子辛辛4歲的時候,0~10的數還不會數,她有些著急,於是有一段時間,每天一到幼兒園她就哄兒子,試圖誘導他多去操作數學模具。她常對兒子說:“辛辛,媽媽聽老師今天夸你了。”

  “夸什麼了?”辛辛問。“媽媽聽說你今天進班里操作數學模具了。你真優秀呀!”她說。“沒有,”辛辛想了想回答說,“我今天操作的是拼車和拼房子。”

  顯然,誘導失敗了。於是,孫瑞雪又換了一招,有一天說:“辛辛,聽老師說你沒別的小朋友聰明,你數學模具都不會操作。媽媽不相信,媽媽覺得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孩子,咱們去操作操作。”

  這一招起了作用,辛辛跟著媽媽去操作了一次,但結果是,接下來幾個月里他都不願意碰數學模具。

  后來,孫瑞雪再哄他,辛辛就反問媽媽:“媽媽,你為什麼要強迫我操作數學模具?”幼兒園的老師也對孫瑞雪說辛辛很煩那些數學模具。

  辛辛的這種煩,孫瑞雪知道是怎麼回事。她說:“兒童會根據精神胚胎發育的需要去自發安排自己的活動,但成人的干涉打破了他們的這一發自內心的需要,所以讓他們很反感。”道理歸道理,孫瑞雪仍然像普通媽媽一樣,擔心兒子的數學學不好,直到有一天,她才發現,原來兒子對數學是那麼敏感。那是辛辛5歲的時候,家里有一個鐘,有一天,他忽然對孫瑞雪說:“媽媽,我發現了一個祕密!”

“發現什麼祕密了?”孫瑞雪問。

  “你看嘛,那個11、12,過來肯定是13、14、15、16、17、18、19,對不對?”鐘上自然沒有那些數字,全是辛辛自己推理出來的。也就是說,辛辛通過自己的觀察,發現了24小時計時法,而這也是三角中的“任意角”的記法。辛辛的這一發現,讓孫瑞雪感慨萬千,她從此不再擔心兒子的數學能力。


兒童的行為並不是隨意的 須尊重孩子的自由探索

  與成人們教的知識相比,孩子們自己的發現,“要好上一百倍,一萬倍,你怎麼強調都不過分。”

  因為,教來的知識是僵化的,是死的。相反,如果孩子們有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,那麼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主動學習,主動發現知識乃至整個世界運轉的奧祕。

  很多孩子,盡管腦子里裝了無數知識,但因為都是別人灌輸給他的,所以這個孩子嚴重缺乏創造力。實際上,很多這樣的孩子,他的精神胚胎根本還沒怎麼發展,就是說,那些知識全是別人的,而沒有變成是他自己的。

  孫瑞雪強調說,“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自由探索,也必須給他時間和空間,而不要占用他太多時間,讓他根本沒機會這樣做。”

讓孩子自己發現會讓其快樂

  辛辛觀察了好幾天,才推理出了24小時計時法。但是,如果是成人教他的話,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。

那麼,是不是成人教的話,效率會更高呢?

  孫瑞雪堅決反對這種想法。因為,精神胚胎的發育,必須經過孩子的“肉體化”過程。“肉體化”得來的知識,看上去和成人教給他的知識一樣,但其價值相差太遠了。

  成人可以觀察到,如果孩子自己發現了什麼,他會特別興奮,但教給他的知識,就很難導致這一結果。

  譬如,小女孩文津,她5歲進了孫瑞雪的蒙特梭利幼兒園,當時對數字一點兒不知道。6歲時,忽然有一天她驚叫道:“9+4=13,8+5=13,7+6=13……都是13,你們快看嘛!”當時她正在操作教具數塔。她又接著擺出9+3=12,8+4=12……

  顯然,文津的這種發現,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快樂。這種快樂,是精神胚胎健康發育所帶來的快樂,是好奇心得到滿足的快樂。假若這種快樂越積越多,那麼一個孩子就會愛上學習,愛上知識。相反,一個孩子只是在父母或老師的壓力下拼命學習,那麼他就很少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,而只能強迫自己學習。

  不同的孩子對數字的敏感期不同。有的孩子的數字敏感期來得很早,3歲就發現數字中的奧祕了,有些孩子,則要到5歲后才對數字變得很敏感。

  不過,孫瑞雪說,這並不意味著,3歲發現數字奧祕的孩子,要比5歲才發現的孩子聰明。因為,精神胚胎的發展有著很多偶然性,0~6歲的孩子,如果沒有成人干擾他們的話,他們其實一直都在忙著自己的“工作”。一個孩子3歲的時候如果對數字不敏感,那麼他一定有另外敏感的事情。